律回春漸,新元肇啟,我們走過了風雨兼程的2021年,迎來希望與挑戰并存的2022年。新的一年,“談經論道”仍然期待公司各級員工積極向欄目投稿,從企業的各個角度出發,建言獻策、獻智出力!
去年,欄目的投稿量較以往有所縮水。結合部分員工的反饋,我分析了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或者是工作生活太忙碌以致無暇動筆,或者是胸中墨水有限擔心貽笑大方,但最直接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交通運輸多元化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人還無法接受新的交通方式和運輸格局給道路客運企業帶來的痛楚,從而直觀地呈現出迷茫、彷徨、擔心和失望的情緒,以致找不到可塑的主題、可發揮的題材,又不好敷衍了事,那么就不寫也罷。
記得之前有一位同事曾經對我敞開心扉。他說,看著空蕩蕩的車站,心里真不是滋味,但也不能一味自怨自艾,總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法子,撥開云霧見天日,要寫也要寫點有份量的東西出來。這位同事的話讓我找到了一個全新的可以思考專欄投稿問題的角度。也許對于部門和基層單位的領導來說,他們的不動筆恰恰表明了他們的審慎和對“談經論道”欄目的重視、對工作以及整個客運行業的自省和審視、對企業目前現狀要找出癥結,一點點解決和推進的信心。這樣有份量的文章我相信遲早會出現,不是去年就在今年!我很企盼!
年初,我在欄目上連續轉載了幾篇中道協頗有份量的文章,文中寫道:“兩年以來,道路運輸行業在’亂云飛渡中前進’,肩負使命、負重前進,克服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和行業轉型升級帶來的陣痛,承載著綜合運輸70%-80%的門到門運輸,承擔著最后一公里運貨、全社會兜底運客的責任,用高效、便捷、安全、環保的文明服務安頓千家萬戶”。這里要注意這句“承載著綜合運輸70%-80%的門到門運輸,承擔著最后一公里運貨、全社會兜底運客的責任”,我提煉出二層意思:其一,在目前高鐵、航空、公路多元發展的大交通大綜合運輸時代、在一片唱衰道路客運的四面楚歌中,數據最能給我們帶來真實的感覺,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它告訴我們道路客運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我們仍能有所為;其二,“最后一公里”、“全社會兜底運客的責任”暗示了我們今后的發展方向,你要做并且做好的是在高鐵、飛機無法企及的“最后一公里”,把旅客安全送到家、兜底的客運服務。外延開去,如何合理安排這“最后一公里”的線路、如何做好旅客的旅途安全工作、如何在客流減少的情況下依然不降標準,真誠地服務每一位乘坐大巴車的旅客,是我們客運單位需要努力和籌謀的地方。
文中還提到,“在守住安全、依法合規的底線基礎上,道路客運企業將’上山、下鄉、進城’一體化”,這里的“下鄉”意指我們要車頭面向廣大的農村,在城市和農村之間搭起一座往來溝通的橋梁。由此想到在政府信訪網站上間或看到市民對淮安農公交的投訴和建議,因為我不是一線管理者,不知道其中有哪些癥結,但直覺告訴我,“最后一公里”的舞臺大概率就在這片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我們的農公交應該大有可為,怎么為、如何為,可做文章。
此外,我們其它的產業和部門也不是乏善可陳,商貿、旅游、檢測、賓館、駕培、科技和汽車服務一直在與時俱進地發展,可能步子不大,但每邁出一步就有希望。所有這些已做、未做或正在籌劃的細微,大可一點點采拮,匯聚起來,寫通透,就是一篇上佳的文章!又不若,沒有鴻篇巨制,也可娓娓而談,談工作有感、談管理經驗,比如去年的一等獎《后勤管理工作有感》,有實踐、有結論,這樣的投稿多多益善。
星光不問趕路人,風雨兼程更向前?;厥讈硖?,有迎難而上的勇毅篤行;展望未來,確是靜水深流的長遠構建,“談經論道”,為我們的努力見證?。?靜女-)
附:1、2022年“談經論道”約稿計劃
2、投稿信箱:hqjt_xzswb@163.com